為了達到「分析而理解無我」的目的。佛法分析「塵」,強調物質是由「塵」所構成的...
對於追求解脫的佛弟子而言,培養出了解「無我」的智慧,這一點至關重要。 而要認識到無我,就必須漸漸認識到事物並非獨立存在的個體,而是由很多細節組合而成的。
內色、就是我們的感官。 對應於五個外色,我們的感官也分成五種:眼、耳、鼻、舌與身。 不過嚴格來說,依照佛法的說法它們應該要被稱為「眼根、耳根、鼻根、舌根與根身」。
五蘊也就是我們的身、心理組合,也就是苦諦。 「輪迴與無常系列中」將會由五蘊、十二處、十八界當中的每項依次介紹。
這篇文章,要從正統佛法的觀念,來解釋「祭祀」的三個眉角: 眉角一: #拜拜要燒金紙跟一堆紙紮的東西? 再次強調:佛法世界觀裡面,認為任轉世後會自動投胎,而只有轉世為「餓鬼」這一種生命體時,才會收到我們的祭祀、我們也才會可能有需要祭祀他們。
這篇文章要從正統佛法的觀念、談超度的確切作法,共有三個重點: #重點一:超度的邏輯 上一篇文章提到,任何生命離世後都會自然轉世、所以超渡並非幫助對方轉世,而是當對方「轉世到惡道」時,協助它離開那世的生命。 因此,佛法的超度方式一般有三個步驟:
#誤解一 :超度與投胎有關。 泛民俗的觀點讓我們以為,人死後會停留在某種階段、如果不「祭拜」他他就會變成孤魂野鬼;或是必須「超渡」他、他才能夠投胎轉世或前往淨土。 首先,根據表格我們可以看出來:人「死亡後」的「轉世(投胎)」是自動發生的:既不需要任何人審判、也不用人幫你超渡才會轉世投胎
這一系列文章將從幾個角度來討論: 一、「四諦」於佛法中的架構意涵 二、「四諦」的內涵 三、「四諦」的核心思想 四、「四諦」的兩種類別
四聖諦有四個,這四個我們一般大多都會聽過,也就是「苦、集、滅、道。」
看到前幾篇的內容,我們會發現四聖諦的核心都是圍繞著「苦」來鋪展的:苦的原因(集)、苦的終結(滅),以及苦的剋星(道)。換句話說,佛法最在意的問題,還是「苦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