供養僧侶用餐,為生者祝福、為亡者超薦,在許多信仰系的佛經中都有相關的記載,這樣的做法其完整的脈絡背景是什麼、有沒有讓其效益增上的辦法呢?
「佈施得襯」、「供養得襯」一詞,在早期的佛經中一再出現,意指只要佈施或供養,不論有沒有人接受,佈施與供養者都會得到善的回饋與報應;然而,除了單純的「佈施與供養」之外,還有許多關鍵,是我們可以注意以求更盡善盡美的。

供僧和阿羅漢
根據佛經的記載,佈施與供養時,心態、對象、供養物、方式等等,都會對於我們的供養結果有影響;了解這些知識,並非是要讓我們貪求供養的福報,而是能夠依循著正確的方式,去如理如法地達到利益親友之效。
羅卓仁謙佛學平台,秉持推廣「有據、可信」的佛法,透過教(經論引據)理(邏輯推導)的過程,來向你介紹佛法思想體系中「供養」與「佈施」的意涵、方式和結果,讓我們能夠依循正確的知識,得到圓滿的祈願和結果。
《課程大綱》
一、阿那律的故事。
二、供養的邏輯:福田。
三、佈施與供養:加成。
四、加成再加成:咒願。
五、供佛。
六、三身佛。
七、供養化身
八、供養報身。
九、供養法身。
十、供僧的延伸:為人植福。